不负责任地说,汽车营销大概在营销界成了一个笑话。
你天天谈论这个品牌跨界了,那个品牌刷屏了,经常看到这个品牌搞国潮,那个品牌搞IP,但回顾一下,这些为人谈论的案例中却鲜有汽车行业的。
仔细挠挠头想想顶多能想到BBA和MINI的几个案例,反倒是记忆中的负面消息,汽车行业被命中的几率很多。
倒不是说所有汽车营销都全军覆没,而是大多数此类营销烧钱不少回报却不成正比。
营销都追求把五毛钱花出一个亿的效果,但很多汽车营销却拿着一个亿花出了五毛的既视感,唏嘘之下小僧认为汽车营销难出效果,原因只有七个字:人傻钱多太傲娇。
汽车营销石头大海真的一点儿不冤,小僧这里就来探讨下其中原由。
一、人傻:一切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
车企是一个很讲究to B的行业,别以为是to Business,非也,这里的to B是to Boss,也就是对领导负责。
相信服务过车企的人都感同身受,一个热点海报从对接的人到项目负责人,再到到科长甚至到部长,更甚要和车型科、造型科一起评判,像唐僧取经一样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有可能出街。
不同的是唐僧金身不坏总能到西天,而你的海报有一个人“感觉那里好像不合适”就得从头来过,而且即使出街了,热点估计也成冷饭了。
海报如此,创意、策略自然更不例外,很难想象一个40多岁的部长听到你讲雨女无瓜、讲沙雕后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,然而没办法,领导就是领导。
之前听说有人去提案,被车企领导频频打断提问,你以为提问的是策略怎么搞?创意怎么想?人家问的是UP主是什么东西!呵呵,xswl!
这样组织架构的问题导致一切业绩是Boss导向的,说大实话就是做给领导看的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,投一个朋友圈广告,客户的要求不是要投放哪类人或是哪个地区,而是首先问这个广告我的领导能不能看到,媒介投放不关心其他,只在乎领导家附件的户外广告有没有包圆了……
别人搞公关是搞好公共关系,某些车企搞公关是搞好领导关系,你说这样做出来的营销能有啥效果?
除了业务上的弊病,还有任务上的病态。
你很难想象车企很多员工,尤其是一些直接对接代理商的基层员工不是以传播效果论英雄,而是以会议记录、工作报告来逞才能。
每次开会对于会议记录和稿件的修改严格把关,会议谁说了啥、时间是几分几秒如数家珍,稿件哪里有空格、哪个标点符号貌似不合适细细批注。过犹不及,严谨细致是必须的,吹毛求疵就过分了。
给代理商下任务,只说领导提了下啥东西觉得有搞头,你们想想。
需求说不清楚,还老喜欢拽着你开会,你给到的建议不敢做决定,也不进一步沟通领导需求,每次都再优化下,呵呵。
需求不明、资料没有、方案明天要,拿回去再改改,领导说不行,继续优化下,这样的工作流程能做出好创意就见鬼了。
喝醉酒的人都说自己没醉,同样,天天喊着自己智能的很可能是智障,这在汽车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。
很哭笑不得的一个现象,高考成绩公布后,几乎每个学校都能找到一个第一的名头,还用鲜艳的横幅高高挂在校门口。车企对自己车型也有这样的自信。
当你拿到客户给你的车型资料时,整整齐齐每个车型都有4-6个USP,电话号码列表 仔细研读,发现很多产品力都有“独有优势”“领先优势”等描述,然而你拿着技术资料和竞品对比,发现所谓的优势根本不值得一提!五个音响真的不必三个音响高级到哪里去,自带手机支架也称不上什么领先优势!
醒醒吧,你的USP连SP都算不上,请放过智能、尊享、领势这些词吧,它们已经烂大街,有必要麻痹自己吗?词汇的高端不代表技术的硬核。而且,你所谓的竞品真的和你不是一个段位的 ,不要老揪着别人的传播参考借鉴抄袭,也不要看着别人的销量数据和排名自取其辱了。
很久还扯蛋,一定是出发点就错了,回归原点,认清自己是谁,再想想自己该怎么做,做什么。
别人给你讲策略的时候,你在谈产品力,别人给你讲创意的时候,你在谈产品力,别人给你讲产品力时,你却砍预算,点位和频次不是你家的,媒体老师也不是做慈善的,懂?别人把钱投在创意和渠道上,你把钱砸在新闻通稿上,几百万的活动传播就只有几篇新闻稿,传播效果能好吗?
汽车营销难出效果,首先是人的问题,往小了说是个人能力问题,往大了说是组织架构问题,往高了说是认知问题,往广了说是企业本位思想问题,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传播上的拦路虎,这些问题不解决,汽车营销永远没指望。
二、钱多:富家公子的典型问题
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,有钱导致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。
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,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黄金发展十年,这段时间车市保持高速增长,销量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,各大厂商赚得盆满钵满,当别的行业咬紧牙缝挤出一点营销费用时,汽车行业是划分费用的。什么意思呢,就是每年拿出一部分钱,你去花完了事。
所以你会看到,别的行业50W营销费用就算一个大Case了,汽车行业500W也是稀松平常,你以为钱多总能砸出一个大水花?错错错,长久以来费用多到掉渣反而导致不少问题。